分享
案例内容
【案情简介】

哈尔滨仲裁委员会就申请人对被申请人会员卡合同纠纷进行仲裁案

蓝天公司请求称:2009年6月1日,蓝天公司与青青公司签订《会员卡合约书》,约定蓝天公司按俱乐部规定支付会费,其中高尔夫训练场会费40万元,滑雪训练场会费28万元,共计68万元;合约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2057年9月18日止;青青公司向蓝天公司提供俱乐部设施的使用,合同有效期内,蓝天公司享有参加比赛及互惠活动的机会,享有俱乐部球场的使用及其他服务。2009年6月12日,蓝天公司向青青公司缴纳会员费68万元,并且由青青公司向蓝天公司开具了发票。会员费缴纳后,青青公司向蓝天公司颁发了会员编号为G0001的会员证书,同意蓝天公司于2009年6月16日起以团体会员身份加入高尔夫训练场俱乐部。但截至蓝天公司提起仲裁时,青青公司合约书中所称滑雪训练场和高尔夫训练场仍未开始筹建,并且因客观原因已不可能筹建,蓝天公司办卡消费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故蓝天公司申请仲裁,请求裁决:1.解除双方签订的《会员卡合约书》;2.青青公司返还蓝天公司缴纳的会费共计68万元;3.青青公司赔偿蓝天公司的违约损失281,001.31元(以68万元为本金,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至2016年9月1日)。

青青公司答辩称:(一)青青公司中止与蓝天公司服务并非青青公司过错。2015年5、6月份,H市A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频繁下发各种文件,要求青青公司撤出高尔夫球场,所以中止对蓝天公司的服务过错不在青青公司。目前青青公司正与H市A区人民政府在法院进行诉讼,力求为包括蓝天公司在内的全体会员维权。在H市A区人民政府补偿青青公司的损失后,青青公司也将会对蓝天公司的损失给予补偿。(二)青青公司提供服务期间的费用应当从返还的会费中扣除。青青公司与蓝天公司于2009年6月1日签署的会员卡合约书及销售方案的内容均可证明,蓝天公司购买的是会员资格,即在青青公司经营期间在高尔夫球场打球或者滑雪的资格,以及享受会员优惠价格的权利。合同有效期为签约之时,即2009年6月1日至2057年9月18日止,青青公司认为退还的会员费应扣除从2009年6月1日至2015年6月15日停止营业青青公司正常提供服务期间的费用。(三)蓝天公司损失计算过高,不应该予以保护。青青公司中止与蓝天公司的服务并非青青公司责任,故青青公司认为其不应该支付会员卡剩余价值以外的利息等损失,另外,蓝天公司违约损失计算过高,且没有提供任何损失计算方法及计算依据,故仲裁庭不应予以保护。

仲裁庭经审理还查明,青青公司确有营业记录,但是因为政府政策调整的原因导致该俱乐部关闭,进而使蓝天公司办卡消费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争议焦点】

(一)关于蓝天公司请求解除《会员卡合约书》并返还蓝天公司会费68万元能否支持的问题。

(二)关于蓝天公司请求青青公司赔偿违约损失281,001.31元能否支持的问题。

【裁决结果】

(一)申请人蓝天公司和被申请人青青公司签订的《会员卡合约书》自本裁决书生效之日起解除;

(二)被申请人青青公司于收到本裁决书之日起10日内返还申请人蓝天公司缴纳的会费共计68万元;

(三)驳回申请人蓝天公司的其他仲裁请求。

【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仲裁庭认为,《会员卡合约书》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亦没有导致《会员卡合约书》无效的其他情形,《会员卡合约书》合法有效。
    (一)关于蓝天公司请求解除《会员卡合约书》并返还蓝天公司缴纳的会费共计68万元问题。仲裁庭认为,根据《会员卡合约书》约定,青青公司有义务按约定向蓝天公司提供合约书约定的合同义务,如果发生俱乐部倒闭或者关闭则应退还全额费用,且俱乐部倒闭或者关闭没有明确说明不可抗力等原因除外,据此,青青公司应该全额返还蓝天公司会费。从青青公司庭审举证情况看,青青公司确有营业记录,后因政府政策调整而被迫关闭,并不是青青公司自身原因导致的不能履行合约书义务。因此,青青公司不存在违约行为,但是青青公司也不可能继续履行合约书约定的义务。故蓝天公司请求解除《会员卡合约书》并返还缴纳的会费共计68万元符合《会员卡合约书》第十二条以及法律规定,仲裁庭对此予以支持。
    (二)关于蓝天公司请求青青公司赔偿蓝天公司的违约损失281,001.31元的问题。青青公司虽然未能履行合约书约定的义务,但由于非青青公司故意违约造成,而是因为相关政策调整,最终导致了青青公司不能履行义务,因此要求青青公司承担利息损失有失公平,仲裁庭对蓝天公司该项主张不予支持。

【结语和建议】

本案中,在合同签订后遇到政府政策调整的情况,应属于情势变更。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情况。遇到情势变更的情况,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避免损失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