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三年来,在广东省法院监督指导、市委领导重视支持、中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法院干警鼎力支持,精心构建法院文化建设“四个一工程”,即:一个重视法院文化建设的领导班子,一部法治题材的精品力作,一支专兼结合的文艺创作团队,一组展示法院文化建设成果的多维平台。
【重点宣传内容】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为法院文艺创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谋化。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潘墀高度重视法院文化建设工作,统筹全市法院力量的发挥,克服案多人少矛盾,将其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把握民众的司法需求,率先在全市机关贯彻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将电影搭台、普法唱戏,广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为法院文艺创作奠定了组织保障。
二是领导率先垂范为文艺创作提供保障。潘墀院长亲自参与三部微电影筹备工作,在经费和人员方面给予保障,专门安排人员前往外地学习观摩,参与剧本修改,举办开机仪式,专门召集全体剧组人员进行动员, 2016年3月30日,潘墀院长亲自带队参加在四川省眉山市召开的全国法院第三届十佳微电影颁奖大会。
三是对文艺作品获奖及时给予表彰奖励。院党组和潘墀院长对文化建设专项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授予了市中院研究室集体一等功的荣誉称号,三部微电影《重生》获奖后,院党组及时作出表彰决定,先后有2名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7名干警授予了个人嘉奖。全市法院涌现出一批文艺创作和表演的业务骨干。
(二)以法治公益题材为抓手,为法院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创作资源
一是围绕审判工作选取创作素材。法官除了依法办案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微电影《重生》结合当前常见的校园暴力、网传犯罪、涉毒问题、结交损友等问题,通过对两名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的剖析,揭示未成年违法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呼吁和鼓励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促使迷茫的未成年人,正确选择自己的奋斗方向。《模拟法庭》以举办一场模拟法庭为背景,学霸江浩与同桌女生争演审判长,通过法官老师做工作,几位同学放弃前嫌,相互配合,勇于担当普法责任,通过庭审激辩,将一起贩卖毒品案的“中国式”庭审活动演绎得精彩纷呈,让旁听观众亲身感受“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宣传效果。微电影《桔梗花开》反映学生早恋和校园欺凌主题,讲述中学生因早恋引发两女生间感情纠葛,引发校园欺凌伤害事件。害人者也成了受害者,两个少女情窦初开、情感纠葛,让她们走上“铁窗”路。法院以案释法,发出司法建议,齐抓共管,各尽其责,让校园欺凌的悲剧不再重演。上述三部微电影通过真实生动的法治故事,让学生们看得见、记得住、听得到的形式,感受法治精神,成为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
二是为央视《小镇大法官》热播付出诸多努力。 2016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举行35集电视连续剧《小镇大法官》开播新闻发布会。潘墀院长陪同市委书记薛晓峰等参加,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副院长景汉朝的亲切接见。该剧以小见大,用小故事讲述司法为民的大道理。拍摄全程在中山市取景,中山中院全方位给予了大力支持,潘墀院长担任本剧的法律总监,市中院法官成剧组跟班“顾问”,道具、服装专人负责,经过三个多月的合作,被誉为“央视知音,剧组挚友”。
三是法院文化建设助推司法公开。大力建设法院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完善12368诉讼服务热线,二楼大厅7块LED电子显示屏,连续展播审判执行信息及法官简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惩戒功能。依托《中山日报》开办专栏,编辑出版了《法院规范化制度汇编》,为市中院制度文化建设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
(三)建立专兼结合文艺创作团队,为法院文化建设稳步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巩固文艺创作专业队伍建设。优先配足研究室、宣传科干部,微电影的摄制离不开专业团队的密切配合,2015年微电影《重生》是由肇庆市代表作影视工作室担任本片摄制工作,2016年微电影《模拟法庭》由中山银河影视公司担任摄制工作,大量运用特技手法,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市中院还邀请中山市青少年宫刘德睿老师担任微电影《模拟法庭》动作表演的艺术顾问。微电影《桔梗花开》邀请中山音乐人林岳崇根据剧本原创音乐主题曲“桔梗花”,作词朴实寓意深刻、作曲旋律优美舒畅,由中山市实验中学莫扬(音乐班)同学演唱,在参评的418部影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法院微电影大赛最佳原创音乐奖和中山市微电影大赛最佳音效奖。
二是建立专兼结合的文艺创作队伍。微电影《重生》是由市中院干警自编自演的首部微电影。全体演员26位,除2人外,其他均为法院干警担任,先后有12位中层以上干部参与演出,占到演员人数的46%。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听从指挥,表演投入,充分展示了法院干警的良好形象。
三是加强协调联动,整合社会资源。市第一人民法院拍摄过程中提供必要场所。另外,市教体局协调市华侨中学、市桂山中学为拍片提供便利,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东区公安分局、市邮政快递公司派员协调拍摄,特别是中国银行中山分行在人员、资金、宣传方面给予积极配合。
四是以文化建设提升法院队伍综合素质。适时举办迎春文艺晚会、运动会、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并屡获佳绩,法院文化建设转化为司法实践的强大动力,整体提升法院队伍的综合素质。近三年,23个集体26人次获省部级荣誉,4名法官被分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 “全国先进工个人” “全国法院办案标兵” “全省优秀法官”。
(四)积极参与文化精品评选活动,为法院文化建设成果提供多维展示平台
一是积极参加市委组织部年度影视评选大赛。2015年5月,中山市委组织部首次举办中山市首届党员远程教育微电影观摩大赛,市中院摄制微电影《重生》参选,被评为一等级作品的第一名,同时,荣获最受大众喜爱作品的单项奖。2015年广东省组织部举办的年度党员远程教育微电影大赛的评选,该片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随后,市中院再接再厉参加全国法院系统第三、四、五届微电影大赛并分别获得十佳影片、优秀奖和提名奖及最佳原创音乐奖(广东省唯一)。
二是以电影创作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微电影《重生》取得各项成绩后,市中院继续拍摄了第二、三部反映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法治公益微电影《模拟法庭》《桔梗花开》,逐步将电影创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各中小学校集中播放多部法治公益微电影,让法治好声音走向社会,让法治公益电影传播更多法治正能量。该部微电影正在完成后期制作、审阅及参赛报送工作,希望能成为我市法院第二部治治公益微电影的获奖项目。
三是巩固和发展法院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及时提炼法官精神与法院院训。2009年潘墀院长提出16个字中山法官精神:“团结进取,尊崇法律,服务大局,清正廉洁。”充分体现“法”的内涵、“院”的特色、“文”的品位、“化”的功能。及时积累和总结法院文化建设成果。连续八年编印出版《中山法院司法年报》画册,成为法院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凸显法院特色建筑风格,审判区和办公区内法律格言、廉政警句、慎讼提示等彰显法院文化底蕴。诉讼服务中心多项便民措施,体现了司法公开,彰显人文关怀。
四是让文化品牌特色更加鲜明。2012年10月,在法警训练基地建设了120米长的法院文化长廊,灰派建筑“青瓦白墙”独树一帜,孙中山法治思想承载其中,时任省法院院长郑鄂亲笔提字并参加竣工揭幕仪式,被市委纪委确定为市廉政教育警示基地。法警训练基地专门设有乒乓球室、健身房、娱乐房、篮球场等场所,定期开展活动。改建了院史馆,采用实物、图片、电子屏,多角度展示法院发展的艰苦历程。在会议室等布置名人书画作品,处处体现法院文化气息。图书阅览室及干警沙龙,为培育干警文化修养提供了场所。
【活动特点和效果】
2015年,中山市法院自编自演首部预防未成年人法治公益微电影《重生》被评为中山市首届微电影大赛的一等级作品第一名,并荣获最受大众喜爱作品的单项奖,随后又获得广东省微电影大赛的三等奖和全国法院系统第三届十佳微电影等荣誉称号(成为2015年广东省法院系统唯一获奖的影片)。2016年7月,市中院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二部法治公益微电影《模拟法庭》再次荣获全国法院第四届微电影大赛优秀奖和中山市第二届微电影大赛特等奖和最爱大众喜爱作品单项大奖。2017年7月第三部微电影《桔梗花开》反映学生早恋和校园欺凌主题,获得全国法院第五届微电影大赛提名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广东省唯一获奖作品),同时获得中山市第三届微电影大赛二等奖和最佳音效奖。
上述三部微电影,让学生以看得见、记得住、听得到的方式,感受法治精神,把蕴含在个案中的法律知识传递给广大受众,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微电影成为当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微电影是市中院创新法院文化建设,深化司法公开形式的有益探索,内强了素质、外树了形象,有利地促进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题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