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为了更好地提高校园法治宣传效果,夯实全镇法律“十进”工作,突破法律宣传进校园的时间局限性,保持学生们学校生活中浓厚的法律学习氛围,平谷区东高村司法所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强化体验,在每年进校园开展3次法治讲座的基础上,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进行法治能量传递。2016年9月起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附属学校合作,在校园中培养“法治宣传金话筒”小记者,形成团队,小记者团队是由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出的对法律知识感兴趣、愿意为法治能量传递奉献热情的学生们组成。每名小记者都像一个小火种,影响身边的人群,形成校园学法新风尚。

平谷区东高村司法所培养校园“法治宣传金话筒”小记者

【重点宣传内容】

(一)成立“法治宣传金话筒”记者团,创建校园法宣新方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平谷附属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设一年级至九年级。东高村司法所联合学校,通过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征集,选取了一批法律知识兴趣高、愿意为法治能量传递奉献热情的同学,成立了由18名小记者组成的记者团。记者团成员凝聚力强,干劲足,不同年级成员间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小记者们作为校园法治宣传员热情高涨。

(二)司法所作为记者团校外加油站,培训辅导零距离

司法所副所长作为小记者团队的校外法治辅导员,定期对小记者进行课外辅导,成立“法律小太阳”微信群,并经常通过网络新媒体互动沟通,校外辅导员为小记者们提供未成年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及学生们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相关法律知识,小记者在遇到感兴趣的法治问题时,与辅导员及时沟通,小记者们像小火种一样发挥热量,把学到的法律知识传播给身边的同学和家人们。

(三)小记者担当校园法宣主人,打造多元宣传阵地

小记者们作为校园法律宣传阵地小主人,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法制副校长进校园讲法治课时,担当主持、采访、宣传报道职责;法宣小记者们在校外辅导员帮助下,及时宣传报道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学生们守法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小记者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法治课、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有用、有兴趣、接纳度高的法律知识。小记者们打造的多元法律宣传阵地,提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法律新知,带给校园浓厚的学法氛围。

(四)小记者争当法治宣传先进,自主设计法治班会

每月召开一次法治主题班会,小记者们根据身边同学需求及社会热点,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同学们自主设计法治安全主题班。班会的形式以新闻报道、法治小品、模拟法庭等形式为主。通过新颖的形式,让同学们上台报道社会热点,自己讲讲身边违法犯罪的事,亲身体验法庭威严感受法律神圣。同学们法治班会所用的新闻报道稿都是小记者们在校外法治辅导员的帮助下,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选取同学们所需素材,最后呈现给同学们精彩的自编自导节目。模拟法庭以青少年身边刑事典型案例为蓝本,小记者组织身边同学参与担当案件审理的不同主体角色,演示法庭审理过程。情景剧反映青少年身边典型问题,把抽象的法律条文、法律观念、法律主张与真实案例相结合,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法律熏陶。优秀的法治班会内容,在各年级、各班级之间进行巡演,甚至班上全校会议的大舞台,通过小记者们的努力,以法治班会为平台,把小记者们的法治热情及能量充分发挥,激发了同学们积极性,同学们对违法犯罪的认识能力得到提升,纷纷争做法治宣传小志愿者。

(五)小记者碰撞社会热点问题,营造安全和谐校园氛围

2016年12月“校园霸凌”成为社会热点话题,那时正是“法治宣传金话筒”记者团成立初期,小记者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职业敏感性”,第一时间与校外法治辅导员联系,了解校园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在辅导员的帮助下,记者团成员们通过校园广播、橱窗、大屏幕、班级板报等形式,分别从“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表现”、“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以及“我们该怎么办”五个方面进行宣传报道,配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及法治小视频,让同学们深刻认识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面对校园欺凌正确的应对方法。

2017年北京市启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小记者们已经有了成熟的记者工作经验,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要做校园、社会的主人公,把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意义及相关法律知识在校园中传播,同学们在每个小家庭中形成影响,争当“小巷小管家”,对村民们的自治管理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

【活动特点和效果】

每个小记者都像一个小火种,以星星之火影响身边一群人。司法所工作人员作为小记者团队的校外辅导员,定期对小记者们进行辅导,经常通过电子、网络等媒体进行互动,小记者们利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形式把有用、有兴趣、接纳度高的法律知识宣传出去。经过近两年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小记者团队,他们向身边的同学们宣传法律,并对校园中有关法律的新鲜事及时进行报道,在校园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突破了法治宣传进校园工作的局限性,把浓厚的法治学习氛围变成学校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在以后的工作中,“法治宣传金话筒”将根据学生成长变化,不断吸纳和更新小记者团队成员,形成更广、更深的法治宣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