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笔者以《一次充电,续航5000里》为题,报道了我们团队研发的钛酸铷高压陶瓷超级叠层电容器技术。因为这种超级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比现在的锂电池高5~10倍,可以续航5000英里。
李,即“花梨”。500英里=2500公里。目前各地电动车标称续航里程都是500公里,那么能量密度提高5倍是什么结果?然而,大多数读者对此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因为他们不相信国内企业能有多大的R&D能力。
但如果换一种说法,认为这项技术是特斯拉发明的,或者是苹果、IBM这样的国外巨头发明的,不知道读者会怎么解读。但“高压陶瓷超级叠层电容器”的路线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美国最大的列车承包商)和日本村田制作所负责。
想“一次充电用一辈子”?
轻松点。核电完了!
言归正传,也有车友表示:如果真的想解决里程焦虑,就不要搞什么储能或者电池技术。直接去核电不是更好吗?3354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文章!60多年前,美国福特就已经在玩核动力汽车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不敢想,不代表别人不敢做。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
话不多说,直接上今天的科普时间!就人类科技而言,造一辆“一次充电,用一辈子”的车难吗?求你了。一点都不难!无非是工程师造出一种可以做到“无限容量”的电池!3354做不到怎么办?也简单!不要“无限容量”,可以尝试做一个“无限接近无限容量”的电池。
低功率核电池:同位素电池
宇宙飞船和卫星已经使用了几十年。
怎么做?太简单了!核电池!所谓核电池,主要包括两条技术路径。第一个比较简单:放射性同位素电池。说白了就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自然蜕变过程。因为辐射元素在蜕变过程中会不断辐射出具有巨大热能的射线。
只需要用特殊的电加热装置包裹放射性元素,就可以吸收射线,转化为潜在的电力。世界上第一块放射性同位素电池于1959年在美国诞生,重1.8公斤,280天内可发出11.6千瓦时的电能。
1961年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1号”的无线通信系统由同位素核电池供电。因为效果好,后来的航天项目几乎都有同位素核电池。中国也是如此,在天宫和探月中使用同位素核电池。
1957年,福特开始思考。
核动力汽车!结果,反对的声音压倒一切。
但是同位素电池只能提供低功率,所以不能用于汽车。于是,核电池的第二条技术路径,——微反应器就出来了!简单来说,把核电站缩小到“半个冰箱”大小左右,就可以塞进汽车了。
其实早在1957年,美国福特就启动了这个大脑!他们推出了一款名为Nucleon的核动力概念车。Nucleon的微型核反应堆布置在车体后部,通过分裂铀235将水加热成蒸汽来产生热量,然后用蒸汽驱动涡轮产生动能供电机发电驱动车辆。果然,人类的技术始终存在于“开水”周围.
当然,当时福特造的只是一个3: 8的原理模型。就在他们要造真车的时候,由于公众对核能安全性的极大关注,美国国内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最终,福特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核子项目。
街上到处都是“原子弹”
就说自己“不方”?
无论在设计还是建造的过程中,大型核电站的反应堆的安全裕度都是非常大的,反应堆都有专业的保安队伍24小时守护。从核电站外围到核心,一路上岗哨林立,安保系统和高压电网比比皆是。
它是一种受欢迎的汽车消费品。不像大型核电站控制严格,防范严密。每一辆行驶在路上的核动力汽车,就相当于一个核反应堆在路上运行。蹭,蹭,意外……没人敢拍着胸脯说“绝对没问题”!
在此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末,“核不扩散”原则被提出,并成为国际主流公认的安全准则。同时,考虑到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核动力汽车也逐渐被历史封存,再也不会被提起。
核动力的东西真多!
只要你想,核动力飞机就会上天!
其实别说核动力汽车了,在疯狂大胆的“冷战”时代,美苏甚至在两个地球霸主之间展开了核动力飞机的研制!美军B36轰炸机改装成核动力版的n b-36H;苏联在图-95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绕着地球飞半圈,互相扔核弹!
但是,核动力飞机在天上飞总是让人感到紧张,无论是飞行员本人,还是地勤人员,甚至是飞机经过的省市的所有居民。随着超远程核导弹的成熟,大国不再需要用飞机扔核弹。于是,核动力飞机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成为历史。虽然他们零故障飞了几十次。
2009年,凯迪拉克“头脑风暴”出一款名为“WTF”的核动力概念车,设计了一个使用钍-232作为燃料的反应堆;虽然中国的奇瑞汽车曾经“头脑风暴”注册过核电技术相关信息,但由于核能的一定风险,注定与老百姓无缘。
你不知道的,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不信,信!
科学界就是这种情况。只有你不敢想,别人不敢做!更别说核动力飞机和核动力汽车了。2008年,日本东芝推出了“家用核电站”!那时候日本的广告海报甚至都印好了。一小时200千瓦时的发电量对别墅来说绰绰有余。但是最后呢?别忘了“核不扩散”!
在科学家看来,只要没有违背物理规律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至于你习惯说“绝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对于知识,我只想引用《圣经》的一句话:不要相信,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