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换了手机,前两天准备下载一个滴滴打车软件,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突然想起来,滴滴打车app已经因涉嫌网络信息安全被下架了。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依法作出网络安全审查相关行政处罚的决定》。经过长达一年的彻底在线审查,现已核实滴滴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收到巨额罚款,罚款金额高达80.26亿元,两名责任人各罚款100万元。
不用说,这绝对是目前最大的瓜,够人们吃一段时间的瓜了。
事实上,滴滴陷入漩涡已经很久了。且不说国鑫办公室一直在调查取证,就是很多互联网大V也紧绷神经,分析曝光滴滴过往的各种可疑行为,好不热闹。
从滴滴被查那天起,我们就知道这张票可能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但是,罚款金额如此巨大,有些出乎意料。这说明滴滴问题的严重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国家新闻办相关人员在发布会上证实,滴滴公司共涉及16项违规事实。当我们看到这些违法事实的时候,用过滴滴打车软件的人和那些滴滴司机应该都有同感。
对于出租车消费者,常见的信息如职业信息、家庭住址、单位地址、常住户口信息、出差和旅游信息、电话信息等。会不自觉的收藏。
如果只是单纯的运营需求,收集这些信息无可厚非,或者我们打车的时候会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但是年龄、职业、家庭关系等信息和打车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是收集,那就是过度收集。而且有些信息非常敏感,比如人脸识别信息、身份证信息、居住地址信息等。这是非常私人的信息。
更令人不安的是,如果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分析出消费者的行为,人们的画像甚至被用于其他用途,性质将非常恶劣。尤其是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获取,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令人不解的是,滴滴公司还非法收集用户的剪贴板信息、相册中的截图信息、家庭关系信息、应用列表信息等个人信息。以及19项不能说明处理目的的用户信息。既然没有明确的目的,那收集这些信息的目的是什么?在极度恐惧中思考。
除了消费者,滴滴平台司机的信息也被过度采集。比如收集司机的学历信息,明文存储司机的身份证信息。
如前所述,滴滴有18项违法事实,共违法处理个人信息647.09亿条。数量非常巨大,情节非常严重。拿到80亿以上的票,就不委屈了。
如果仅仅是以上列举的事实,滴滴不足以受到严惩。更让国鑫办公室无法容忍的是,滴滴有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而且是对抗监管部门,玩捉迷藏游戏。之前有大V质疑滴滴的数据安全问题,似乎也不是空穴来风。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也是产生大量信息的时代。这些信息看起来很混乱,但是通过技术分析和挖掘,就变成了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目前大数据没有隐私,好像一直在摄像头下。如果这些数据被非法使用,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因此,信息安全是当前互联网时代要解决的首要矛盾,个人信息的保护尤为重要。
其实不只是滴滴,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存在过度收集用户数据的灰色地带,滴滴绝对不是最后一家收到巨额罚款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