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已经生产了第100万辆整车,国产电动车也有了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感觉。去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到650万辆,而中国市场占据半壁江山,达到320万辆。可以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本来是帮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却成了车企获取不义之财的捷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新能源汽车的作弊问题。欢迎关注猫眼的频道。长按赞是对猫眼最大的支持。

这件事还得从2016年的一次检查说起。当时,财政部为了了解新能源汽车补贴情况,对已经获得和正在审批的新能源汽车补贴进行了全面调查。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吃惊。当时审查了40.1万辆新能源汽车,居然查出9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作弊补货,一时间将新能源汽车行业推到了舆论漩涡的中心,各种作弊补货方式也浮出水面。

未能生产或虚报车辆骗取新能源汽车厂家补贴,正常来说应该是工厂造车,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卖给用户。用户填写各种资料,取得牌照,拿到行驶证,车辆销售一空,达到国家推动电动车普及的目的。然后国家给工厂补贴,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快速发展。

然而,一些新能源汽车公司并不这么认为。生产一辆汽车并出售它需要太长的时间。而且销售和售后的成本也不低,所以他们干脆伪造一些客户信息。在车造出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可以拿到车证和牌照了。有了这些材料,他们可以申请国家补贴。来钱不是更快吗?

比如已经查出来的顶级骗子苏州金龙,就是有牌照没车的骗子。2016年苏州金龙被财政部查出时,2015年他申请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有1683项。到2015年底,车还没造出来,但这1683辆车的补贴已经拿到了。很神奇,但又不神奇。这之后申报了5.190%。

这一点我有点不明白。他们都发现了如此严重的作弊行为。为什么只是轻描淡写的罚款整改,力度不大?如果对其进行重罚和高额罚款,至少违法成本会飙升,对后来者也是一种警示,不是吗?

我们都知道电动汽车。在其所有组件中,最贵的是电池组。但是电动车会有车架号,只是电池组不需要和车架号一一对应。所以一辆车的车架号是唯一的,但是电池组不是唯一的,这就导致了一个漏洞。

如果企业找到一些客户,可以按照正常流程购买我的电动车。购买后,我可以在这里获得国家补贴。然后,客户把车的关键部件卖给我厂家,我给你赚点钱。当然,客户肯定是盈利的。但我的厂家只需要造一个车架,把回收的电池组和其他零件组装起来,就又是一辆可以申请补贴的车了。

这样就有12家,包括北京现代、浙江吉利、北京福田、少林客车等知名车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补贴成了蛀虫肆虐的粮仓。

自主销售自负盈亏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另一种自负盈亏的方式。新能源汽车公司通过投资和复杂的关联投资,去全资或参股下游租车公司。新能源汽车不是生产出来卖给普通用户的,而是卖给其下游的租赁公司,由租赁公司负责具体运营项目。然而,项目的成败其实并不重要。不管他们变得更好还是失败。这话怎么说?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作弊绝大多数发生在公交车领域,比如6-8米的纯电动公交车,成本价50万,国家补贴30万。很多地方提供1:1的匹配补贴,也就是说一个车企生产一辆车,即使不卖给客户,也能净赚10万,所以把车卖给下属公司,就已经赚到补贴的钱了。

如果下属租赁公司盈利,那最好。如果经营不好,把车拆了,把最贵的电池组低价回收,再拿回去组装,又赚了一波补贴。比如康迪电动车集团就是这种情况,把车卖给了它的左中右公交项目。共享汽车虽然也在运营,但利用率很低,只能说是打着环保旗号的失败项目。

当初大水漫灌的补贴政策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专心工作,投机取巧的人都能得到好处。但随着近年来坡度下降补贴政策的实施,洪水灌溉后,裸泳者终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比如长江汽车,第一家拥有双车资质的造车公司,有李嘉诚的资本做后盾,其他车企在一个领域专攻一个车型,而长江汽车在四个汽车领域一次性大放四个车型,包括纯电动微型客车、纯电动微型轿车、纯电动商用车、纯电动客车,围着圈地设厂,推出各种电动车项目,都可以获得巨额补贴。

有前员工说,长江汽车是靠政府补贴起家的。随着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实施,像长江汽车这样靠补贴为生的企业势必会浮出水面。2018年,长江汽车资金链断裂,开始拖欠工资,拖欠各类账款。终于在2020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一家没有补贴的破产企业。

国家补贴充其量是扶马一程,但有些企业把补贴当成自己的摇钱树,补贴终有取消的一天。没有补贴的时候,所有企业都需要接受市场竞争规律的洗礼,是骡子是马自然就知道了。

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作弊事件?看完所有评论请留言给我个赞。感谢关注猫眼的频道。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