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沃尔沃汽车(以下简称沃尔沃)宣布,为在2030年实现电动化,沃尔沃将与吉利控股的合资公司——Aurobay的33%股权剥离给吉利控股,从而彻底退出参与内燃机的研发和制造。这也使得沃尔沃成为全球第一家完全退出内燃机研发和制造的汽车制造商。

今天,我们先来盘点一下沃尔沃和吉利的合作历史。

2010年3月底,在“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签署协议媒体见面会”上,李书福表达了吉利对技术协同的思考。

据他分析,“沃尔沃与奔驰、宝马相比规模还不够大,但我猜它的R&D投资和奔驰、宝马差不多,所以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因为相对规模比较小,每辆车的成本比较高,所以亏损。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充分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扩大这些产品的销售。只有扩大规模,每辆车的成本才能降低,利润才会出现。”

这些话表明,吉利对双方协同效应的理解已经具体到资产的性质。3354沃尔沃有品牌、技术、知识产权优势,吉利有协同生产的优势和规模空间。双方资产互补特征明显,合作潜力巨大。

吉利在技术协调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书福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技术协作释放沃尔沃的活力。然而,阻挡东风到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曾经被李书福认可的CEO斯蒂芬雅各布。雅各布坚持认为吉利和沃尔沃没有协同基础,同时以“不作为”的方式回应吉利的协同提议,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够与沃尔沃进行技术协同的潜在合作伙伴。然而,当时全球大型汽车制造商普遍担心沃尔沃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雅各布寻求外部协作的计划告吹。

然而,雅各布的消极态度并没有打消李书福的热情。为了消除董事会成员的担忧,李书福积极策划“高管中国行”项目,邀请每位董事访问中国,了解吉利最新的产品和技术体系。汉肯萨缪尔森,董事会成员,中国籍。萨缪尔森,1951年出生于瑞典,卡车专家,曾担任德国曼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被称为“成本杀手”的他还在中国香港担任过中国重型卡车公司的董事,对中国市场了如指掌。

在杭州,萨缪尔森一行应邀参观了当时国内民营汽车企业中最大的汽车技术开发机构——吉利汽车研究院3354。

安聪慧在酒会上向萨缪尔森展示了吉利最新车型帝豪EC718的相关数据。萨缪尔森注意到,在这款车的供应商名单中,一些熟悉的名字赫然在列:全球第二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德国博世、全球最大天窗制造商美国李尔、荷兰Innafa、全球第三大钢铁生产商韩国浦项制铁、全球最佳模具制造商富士.

同时,帝豪EC718搭载吉利自主研发的1.8升CVVT[1]全铝发动机,旗舰车型还包括吉利首创的ESP主动安全系统和BMBS爆胎监测控制系统。

种种数据表明,在10万元左右的价格区间内,吉利不仅在动力性能和环保节能方面有着很好的平衡,而且对安全性能也表现出了积极的关注。

吉利和沃尔沃技术理念的这些相似之处给萨缪尔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市场定位与沃尔沃不同,但吉利已经展示了其成本控制和市场感知的能力。

吉利坦诚的沟通最终打动了沃尔沃董事会。之后沃尔沃董事会通过了双方共同开发的提议。2011年11月,“沃尔沃-吉利对话合作委员会”宣布成立,吉利和沃尔沃开始进入技术协作的新阶段。

2012年,吉利与沃尔沃将共同开发全新车身架构平台CMA提上日程。

2013年2月,由沃尔沃牵头,吉利与沃尔沃在哥德堡共同成立吉利汽车欧洲R&D中心(CEVT),构建全新的CMA基础设施平台,可以满足沃尔沃和吉利共同的产品开发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R&D团队共同开发平台,共享、消化、吸收平台上的技术积累。

CEVT在瑞典哥德堡正式成立后。在组织结构方面,CEVT与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并列,这两家公司都属于母公司吉利控股。在建设时,R&D中心只有7个人,但现在已经有近2000人,汇集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顶级汽车工程师。[2]在R&D中心,吉利与沃尔沃建立了一对一的工作关系。3354沃尔沃派了一个资深人士与吉利的一个年轻人结成对子,这种安排在R&D的每个关键领域都有。

CEVT的成立标志着双方技术合作的落地。CEVT是吉利和沃尔沃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的技术集成R&D共享平台,它可以与吉利的心脏吉利汽车研究院并肩而立。CEVT的职能涉及吉利未来战略布局和R&D平台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汽车相关特殊基础理论研究、共享模块化基础设施和核心零部件开发、整车验证和测试、车身和整车设计、整车采购等一整套体系。

1.5TD发动机是吉利和沃尔沃联合研发的新一代发动机。其性能指标在高端品牌和同类产品中表现突出,兼容未来电动化和智能化。目前安装在雷克萨斯所有车型和吉利汽车部分车型上,在吉利宝鸡、贵阳、义乌发动机厂生产。第二,在未来,CEVT将在协同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支持吉利和沃尔沃的强强合作。

其次,由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共同打造的新时代高端汽车品牌雷克萨斯,集欧洲技术、欧洲设计、全球制造、全球销售于一体,基于沃尔沃主导、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CMA基础设施平台。

这两次合作逐渐让吉利和沃尔沃深度融合。

合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毫无疑问,吉利在沃尔沃内部正逐渐获得认可,但每当吉利试图将双方的合作推向技术层面时,就会有人反对。相比吉利的野心,很多沃尔沃董事对双方的合作持谨慎态度,认为吉利和沃尔沃从品牌到产品都没有技术合作的基础。

2016年10月,作为吉利和沃尔沃技术协同的重大成果,新品牌LYNKCO问世。

截至2019年,克林已推出克林01、克林02(图片|配置|询价)、克林03、克林03等车型,覆盖SUV和轿车领域。

柯灵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朱令表示:“柯灵的诞生也有促进双方融合的考虑。做CMA架构是沃尔沃技术传承的融合。不仅仅是让你学习的信息,而是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分享、消化、吸收平台上积累的技术。这本身就是双方融合、优势互补的机会。”沃尔沃CEO萨缪尔森也表示:“新品牌的成立对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来说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两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团队一起合作,并不容易。

与沃尔沃的合作充满了冲突和波折。这两个团队在设计和制造理念以及做事方法方面都有不同的风格。合作之初,双方互不认可,经常发生纠纷。比如欧洲的设计团队把别克车顶的天线反过来设计,中国的开发团队拿到这个形状就想改。对于一款振膜产品,欧洲团队设计的是雾化效果,而不是透明效果。一开始中国队不理解这个设计,引起了争议。

但是,这次的争执和冲突,恰恰为两队的融合创造了契机。中国队认为,在争吵中磨合,其实是一个慢慢积累信任的过程。欧洲队用“创造性摩擦”,即创造性摩擦来形容这种状态。比如在LINK 02的底盘调校上,两队意见不一。欧洲车队最初以欧洲路况为标准,调校结果的表现非常好。但是中国的路况不一样,比如减速带比较多,会影响车辆的驾驶体验。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欧洲队改变了习惯。中国队介入,分析了中国的路况后,调整了底盘,换了零件等。并提出了一个由欧洲团队实施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推出LINK 02后,客户的驾驶体验得到了极大的优化。这种合作意味着双方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冲突和分歧,并共同努力寻找解决办法。经过充分的交流,中国团队对欧洲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欧洲团队行业对中国制造有了更深的理解。朱令说,“只有在每个人都吃过苦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方式。”

在磨合的过程中,双方都在互相学习。在LINK 01的研发中,欧洲设计师团队带领中国团队完成了工作。到2002年阶段结束时,两个团队一起工作。在团队慢慢壮大后,中国接手了雷克萨斯03的任务,负责更多整车的研发和测试。双方团队共同调校了前麦弗逊悬架和后多连杆独立悬架。这时候双方的合作更像是一个团队在工作,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是两个不同团队之间的谈判。

为了加深对中国团队和中国市场的了解,欧洲团队主动学习。对于欧洲设计师来说,他们自然擅长北欧风格。但面对中国消费者,他们需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了解中国年轻人对时尚和个性的理解,找到城市潮流的感觉,然后巧妙融合中西文化。

所以设计师结合了中西文化冲突,团队冲突,消费者个性冲突等。并专注于柯灵产品。该品牌基于“城市对偶美学”的设计理念,整合了欧洲设计团队、中欧联合工程R&D团队和全球零部件采购团队的力量,最终在中国制造。可想而知,在整个过程中,不同团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所激发出的化学效应是相当强烈和有趣的。具体来说,独特的对立美学体现在整体色彩搭配、灯体设计、车身造型、内饰设计、车标设计等方面。

事实上,从组织整合的角度来看,LINK的诞生原本就承载着双方整合的考量。在市场定位上,沃尔沃是豪华品牌,吉利是大众品牌。这两者之间其实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主流合资车企缺少一个高端品牌。另外,吉利和沃尔沃都想做更多的创新。因此,柯灵品牌是双方达成技术合作意向,成立CEVT后,结合双方的品牌定位和诉求而打造的新品牌。它的诞生是为了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双方优势互补,欧洲一流的设计团队与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相结合。项目组是双方的结合,将在开放的生态环境中发挥双方的优势。因此,吉利获得了更好的技术和产品,而沃尔沃则拥有成本优势。

经过他们的深度融合,吉利和沃尔沃之间的最后一道障碍“文化壁垒”逐渐消除,吉利和沃尔沃的深度融合得以实现。事实上,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初,很少有人看好吉利与沃尔沃的这场“跨国联姻”。仔细研究,双方在成长环境、价值观、行事风格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似乎并不“般配”。他们之间的所有差异都根源于各自的民族文化环境。

在国际M&A的历史上,文化裂痕最终导致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1998年,当时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与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强强联合”,进行了迄今为止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最大的合并案。然而,这一对“天作之合”在他们共同努力的第九年分了手,各奔东西。后来,在一批媒体学者对这个经典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文化整合的失败总是被凸显出来。

以史为鉴,吉利在文化整合上的做法不仅明智稳健,也相当符合国际并购的大趋势。就后续效果而言,在整合初期,这种“吉利就是吉利,沃尔沃就是沃尔沃”的文化包容理念,不仅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双方的对立情绪,也让吉利和李书福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沃尔沃人的好感和认可。以上都是吉利和沃尔沃成功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前提下,吉利从未放弃沃尔沃与吉利之间的深度文化融合。通过“吉利日”、浙江(吉利)交响乐团欧洲巡演、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一系列活动,吉利与沃尔沃的文化融合初见成效。企业间的文化融合之旅漫长而艰辛,充满了各种艰辛和挑战。在吉利的愿景中,吉利和沃尔沃未来将淡化各自的国家背景和地域文化,形成适应时代和企业自身的全球化文化。

2022年11月8日,沃尔沃汽车宣布,为在2030年实现电动化,沃尔沃将把与吉利控股的合资公司——Aurobay的33%股权剥离给吉利控股,从而彻底退出参与内燃机的研发和制造。这也使得沃尔沃成为全球第一家完全退出内燃机研发和制造的汽车制造商。

本次公告是基于市场发展的需要,也顺应时代发展,引领时代潮流。本着“以美为美、以美为美、以美为共享”的全球企业文化理念,吉利和沃尔沃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了技术融合、文化融合、人才融合。吉利不仅复兴了全球豪华汽车品牌,也实现了吉利汽车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品牌汽车的领导者。可以说,吉利和沃尔沃开创了融合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