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这个数字,通常都有自己的“故事”色彩。古代,刘备三顾茅庐,孟母三迁。如今,川汽也有三个选址。大家一定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意思是蒙克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好的环境来教育孩子而三迁。从现在来看,孟子的母亲是中国最早的学区范。四川汽车厂的建立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上一期讲了中国重卡引进的坎坷,堪比“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连载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重卡行业“摇篮”的三个站点的故事。

选址风暴、废弃旧址和三项改革

重型汽车厂原来在宜宾,宜宾有一辆开关厂,后来改成了宜宾汽车厂。但是因为备战的政治气候,这么重要的军事项目要放在三线,所以需要搬迁。长春汽车厂设计部负责新工厂的设计,陈祖涛任总设计师,开启了搬迁之路。

看山不靠?重选

那么选址的首要原则是什么呢?以当时的政治形态来看,肯定是安全稳定的。备战的时候一定是看不见,打不破的地方。根据这个原则,确定该站点需要进行后退和隐藏。陈祖涛老师提出了第一个方案,八月山下——。

巴岳山位于四川省大足县。离山沟六七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油汀铺的小镇。距重庆100多公里,距成都200公里,距大足县30公里。成渝铁路、成渝公路穿镇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当时,由陈祖涛先生带领的一个20多人的小组住在邮亭商店的一个小餐馆里。大家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电灯。白天大家设计布置工厂,仔细看每一座山,晚上回来在炼油灯下计算画图。而且,吃饭也很简单。时不时吃个苍蝇,大家都要调侃“加餐”。虽然条件特别艰苦,但是对于三线建设来说,大家的心情都很振奋,没有抱怨也没有累,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后来很快就拟好了初稿,上报给了当时的一机部部长和副部长。汇报后,领导只给了13个字的回复:不靠山怎么看山?再进一步,重新选择。

不要靠山吃山?不可能的

第一版方案无效,第二版根据领导指示继续向山区进发。据陈祖涛老师回忆,为了更准确地探索地形,他花了一整天时间攀登600多米高的八岳山。黄昏走下来,你穿过稻田,稻田里全是泥,又深又软。陷进去之后可能就出不来了,黑暗中看不到。你只是摸着山脊爬了出来。

经过艰苦的调查,他们起草了第二版计划,并上报给了领导。领导再次否决,用10个字回复:靠山不行,不行,再选。

进山不进沟?还是不行

第三次,负责人把场地定在了八岳山脚一个叫双鹿的镇上,紧挨着一座600多米高的山。领导来看了,结果还是个回复,说不进沟还是不能进山。而且特意安排飞机从空中探索,结果也没有发现更好的地方。最后,四川汽车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先生有了一个想法:把一些小车间放在山沟里,把大的装配车间放在山沟外面。受具体条件的限制,领导们最终同意了场地规划。一个月后,外交部决定四川汽车厂厂址选在大足县双路公社彭家园。确定现场的地形后,我们还应考虑

在工厂布局过程中,负责人运用先进理念,将重型汽车工厂设计成五个分厂,大足为总厂;发动机厂、零件厂、油泵油嘴厂都在重庆;齿轮放在綦江齿轮厂,形成大三角布局,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汽车厂的全称是重庆重型汽车厂,更好的说法是四川汽车厂和红岩汽车厂(SAIC红岩的前身)。红岩汽车厂于1966年开始试制样车。我国第一代大吨位军用越野车——红岩CQ260在綦江齿轮厂试制成功。1968年改装为CQ261,当年只生产了4辆。从1970年到1975年,产量分别为39、14、26、1、93和202。

后来,这些红岩CQ261穿越了重重炮火,在战场上演绎了一系列传奇故事。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从军用重卡转变为民用重卡,与SAIC、依维柯重组合资公司成为SAIC红岩,开启了另一个全新的故事,但这是后话了。我们将在下一篇产品文章中继续讲述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