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西藏自治区普法办组织开展“法治宣传一条街”集中普法宣传活动

为进一步增强“法治西藏”文化影响力,不断推动我区学习宪法、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活动深入开展,不断推动全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质增效,12月5日,自治区普法办组织全区100余家单位在拉萨市宇拓路开展了“法治宣传一条街”集中普法宣传活动。此次活动,播放法治微视频动漫、以案释法、摆放宣传展板、现场咨询、开展知识问答、发放宣传品和宣传资料等形式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为建设“法治西藏”贡献力量。

【重点宣传内容】

1.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谁?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答:《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力概括为:(1)政治权力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2)宗教信仰自由。(3)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拘捕、限制、搜查、审问和侵害,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5)社会经济权利。

《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3. 我国《宪法》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谁?

答: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4.我国《宪法》中关于宗教信仰自由规定是什么?

答:《宪法》第三十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分别是什么?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6、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7.《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维护祖国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原则,保证民族团结的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原则。

8.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答: ⑴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⑵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⑷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⑸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事业。

9. 结婚的法定年龄是多少?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之规定;男方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10.婚姻法规定禁止结婚的有哪些情形?

答:婚姻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11.《网络安全法》对网民的网络行为有什么要求?

答: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应当对其使用网络的行为负责,不得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不得利用网络发布涉及实施诈骗,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导致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500次以上的,构成诽谤罪,应负刑事责任。

12.《网络安全法》保护对象有哪些?

答:保护的对象与目标:第十二条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第十三条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13.我国《反恐怖主义法》所定义的恐怖主义是什么?

答: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的主张和行为。

14. 我国反恐怖主义安全防范措施是什么?

答:安全防范是反恐怖主义工作的基础环节。恐怖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对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因此,需要重点做好事前的安全防范工作。《反恐怖主义法》规定了四个方面的安全防范措施:一是基础防范措施.包括宣传教育、网络安全管理、运输寄递货物信息查验、危险物品管理、防范恐怖主义融资、城乡规划和技防物防等。二是禁止极端主义。极端主义是当前我国恐怖主义的主要思想基础。本法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对宣扬极端主义,利用极端主义危害公共安全、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人身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将有关人员强行带离现场并登记身份信息,对有关物品、资料予以收缴,对非法活动场所予以查封。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宣扬极端主义的物品、资料、信息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三是重点目标保护,包括重点目标范围、单位职责、主要安全制度及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等。四是国(边)境管控与防范境外风险,包括边防管理职责、出入境监管、境外利益保护、驻外机构内部安全防范等。

15. 我国关于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的规定是什么?

答: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必须并行推进国内国际两条战线,强化反恐怖主义国际合作。《反恐怖主义法》规定了反恐怖主义国际情报信息交流、执法合作、国际资金监管合作、刑事司法协助等内容,并对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派员出境执行反恐怖主义任务作了规定。

【活动特点和效果】

此次活动,自治区普法办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首次尝试以可移动、可重复利用的户外全彩LED显示屏的方式,通过科学分配展示区间,在10平米的屏幕上同时展示宪法宣传横幅和挂图、展播宪法微视频等宣传内容,新颖的宣传形式和丰富的宣传内容吸引了过往的各族群众驻足观看。

据统计,此次“法治宣传一条街”活动累计发放普法宣传折页和书籍 10万余册,普法宣传资料5万余份,播放宣传视频200余次,受教育群众近3万人。